韓劇影響力借貸越來越廣
  本固態硬碟安裝報記者 趙妍 發自上海
  從1993年內地首次播出的韓劇《嫉妒》,2001年央視配音引進83集的《澡堂老闆永慶房屋家的男人們》,到純愛的《冬季戀歌》,以及胡錦濤夫婦業餘愛看的歷史劇《大長今》,最後到上了今年春晚的“長腿歐巴”李敏鎬主演的《繼承者們》,以及目前火爆持續的《星星》,韓劇進入中國已經整整20年,且以一股“驚人而持久的力量”反覆成為褒貶不一的討論對象。
  始終不變的內核:“灰姑娘化療飲食原則與王子”
  1993年,崔真實主演的韓國電視劇《嫉妒》首情趣用品次登錄內地熒屏,拉開了韓流席卷內地娛樂圈20年的序幕。而實際上,中國與韓國在前一年的1992年建交。《嫉妒》或因初來乍道,並未大紅。但是4年後隨之而來的《愛情是什麼》、《星夢奇緣》、《天橋風雲》等一大波陸續被引進的韓劇,則引起了巨大轟動。
  安在旭成為第一代韓劇“王子”中的代表人物。《星夢奇緣》中,高富帥男主加上灰姑娘美麗女主,標準的狗血劇情在當時擄獲了一眾女觀眾的芳心,“小民哥熱”蔓延中國。安在旭在劇中的髮型在今天看起來就是標準的“洗剪吹殺馬特”,但是當時卻迅速席卷了整個中國。與安在旭同一代還有裴勇俊、張東健、韓載碩等。
  韓劇中的第二代“王子”,則被認為是權相宇、宋承憲、元彬、張赫等人。同時紅遍國內大江南北的劇目則有《天國的階梯》、《悲傷戀歌》、《藍色生死戀》、《夏日香氣》等。
  進入21世紀之後,韓劇整個海外市場需求旺盛,到2004年到達巔峰。金來沅、趙寅成、李準基、玄彬等韓國男星迅速成為韓劇中堅力量。其中,李準基在電影《王的男人》中的角色,顛覆了人們對男性的審美觀。而李準基本人在中國也因此有極高的知名度。這種審美的顛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們對後來成名韓國男星的審美。
  《繼承者們》的李敏鎬,可被視作是李準基們之後一輩的代表人物,他因《花樣男子》而在韓國一夜成名,也為他在中國積累了一定的粉絲基礎。而《繼承者們》之後,更因為被邀請參加央視春晚而成為輿論焦點。此外,張根錫、鄭日宇、金範等,以及如今大紅大紫的金秀賢,也被視作這一輩的代表人物。
  儘管在劇情設計上,韓劇在華二十年告別了“癌症、車禍、醫不好”的“三寶”時代,加入了外星人、半獸人、長腿花美男、賣萌大叔等等角色變化,經歷了穿越、靈異、超能力等題材突破,甚至連對王子們的審美都發生了變化,但似乎唯有“灰姑娘與王子”的內核始終不變。
  一位國內影視業人士分析指出,《星星》的成功是很好地抓住了女性觀眾對好男人和愛的渴求。“因為它給你造了一個美好的夢,讓你知道,原來生活可以這麼好,服裝可以這麼美,這麼完美的男人,他可以給你帶來如此深刻的一段愛情。”
  而這種“對好男人和愛的渴求”,實際上一直貫穿於韓劇在華二十年。“灰姑娘”可以不漂亮、不年輕、不高貴,邋裡邋遢還性格古怪,但總能有社長級的精英型男為你神魂顛倒,或是多金美少年為你死心塌地。無論是最近的《來自星星的你》、《繼承者們》,還是早些年的《藍色生死戀》、《天國的階梯》、《浪漫滿屋》,甚至更早時期《星夢奇緣》、《天橋風雲》、《夏娃的誘惑》等等,均可對號入座。
  電視劇收看分階層:韓劇=低收入?
  少有人能夠解釋韓劇,或者韓國的流行文化在中國大陸持續、大肆被追捧的原因。
  美國加州州立大學多明各斯山分校的樸正善教授在其《站在中心的韓國:東北亞區域主義的動力學》(Korea at the Center: Dynamics of Regionalism in Northeast Asia)中稱,中國大陸的韓劇粉絲在年齡段上最廣,核心粉絲是20歲到30歲的女性,不過從十幾歲的少年,到七八十歲的老婦人,都可能是韓劇的粉絲。親密的家庭關係往往會在年輕的正面主人公身上得到良好體現,所以儘管沒有涉及明顯的暴力或性場面,韓劇依然有其收看的價值。
  不過這種基於亞洲傳統儒家文化價值觀維護的分析,在近幾年來韓劇走紅非亞洲國家如古巴、墨西哥、哥倫比亞等國而顯得失去瞭解釋力—去年,韓劇風靡古巴,《秘密花園》等大批韓劇在當地電視臺熱播,甚至還被認為是打破了巴西電視劇在古巴長達30年的壟斷。
  而韓國本土的一項研究則將對韓劇的喜好與觀眾的教育程度和收入作了相關分析。首爾大學媒體信息系教授薑明求(音)的研究小組發表題為《中國電視觀眾的電視劇消費品位指導》的論文稱,青睞韓國與中國臺灣地區電視劇的中國觀眾,趨向於低收入和低學歷,而這些觀眾之所以愛看韓劇,是因為部分韓劇邏輯性較差,觀看時無需動腦子,可以單純的“感情發泄”。而高學歷、高收入者主要觀看美國和日本的電視劇。
  薑明求研究小組的研究,基於400個北京居民的反饋,這些受訪者的年齡從20歲到50歲不等,收看的電視劇種類主要生產自中國大陸、臺灣、香港以及日本、韓國和美國。這一研究結論,為近年來大陸地區對韓劇的“貶低”提供了有效的數據支持。
  研究還引用了中國社交網絡上出現的一個帖子,稱收看的電視劇種類形成了一個有趣的階層劃分:英國電視劇迷瞧不起收看美國電視劇的觀眾,而美劇迷則又不屑於韓劇迷和日劇迷。在此之後則是臺灣和香港電視劇的收看者,而大陸電視劇的愛好者則被視作居於底層。不過這種依據電視劇觀看習慣劃分“身份”並產生“優越感”的現象,被評論認為或引發高收入、高學歷者“試圖掩蓋自己惡趣味”的傾向。
  韓劇背後的經濟利益與政府行為
  無論是對韓劇“邏輯性較差”、千篇一律逃不出“玻璃鞋”套路劇情的愛與憎,還是對幾代走紅韓星的迷戀或唾棄,或者對觀看韓劇觀眾身份的貶低或維護,都處於口水戰的層面。一個無法忽略的事實是,韓劇走紅全球,尤其在中國擁有長達二十年的市場需求,為韓國贏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2012年5月底,韓國進出口銀行海外經濟研究所發表的“韓流出口影響分析與金融支援方案”表明,韓國文化產業出口每增加100美元,就能使韓國商品出口增加412美元。伴隨韓劇等文化產品席卷全球,各國對韓國產品的好感上升,增加了手機等其他韓國商品的銷量。從消費品項目來看,文化商品出口對IT產品、服裝、加工食品出口帶來的影響很大。在亞洲地區,韓國的CD唱片等音樂出口對韓國化妝品出口的牽引效果明顯,電視劇、娛樂節目的出口對手機、電腦等IT產品貢獻突出。
  紐約藝術大學提斯克藝術學院的鄭奉財教授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自己研究韓劇流行的原因,是源於他對韓國知識分子感到很生氣,因為後者在談論韓劇等一系列韓國流行文化席卷全球時表現出了“民族主義的思想,並且是將其作為一項強大的武器來推動”。
  根據鄭奉財教授的說法,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韓國國內開始出現一種“重視文化產品輸出”的策略。“因為韓國意識到,跟中國競爭製造業是愚蠢的,他們已經失去了在這一方面的優勢,所以韓國索性遠離製造業,轉向更有利可圖的產業,也就是文化產業和IT產業。所以,包括韓劇在內的韓流的肆虐,某種方面是國家精心策劃的產物。”
  《經濟學人》也分析發現,第一波韓劇大規模流行恰恰在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後,當時韓國的國民生產總值暴跌7%,在隨後將近十年的萎靡不振時期,韓劇被政府部門視為強有力的文化軟實力,期望可以因此擴大韓國的文化產品出口額,以及振興旅游業。1998年,韓國文化觀光部特別下設文化產業局,專門對電視電影等文化產業進行專項管理和扶持,從這一年開始,韓國政府陸續出台文件,明確了文化產業的優先發展地位,為韓劇產業化發展鋪平道路。 而到了2005年,韓國政府採取了更為重商主義的做法,在海外推廣韓國文化的組織可以獲得數百萬美元的政府補貼。
  韓劇後來在中東地區的“登陸”經過,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明政府行為在其中的作用。2005 年,《冬季戀歌》在中東地區“登陸”,當年韓政府還購買《情定大飯店》等韓劇版權,免費向數十家阿拉伯電視臺提供播放。後來韓國國際廣播電臺阿拉伯語廣播組,收到來自埃及、阿爾及利亞、也門、敘利亞、摩洛哥、伊朗、土耳其等國家觀眾的電子郵件數量劇增,希望得到韓劇明星的電話和電子郵箱。到了2007年,《大長今》在伊朗收視率高達86%。
  而在製造業上讓韓國失去了優勢的中國,儘管與韓國曆來存在貿易赤字,但是在文化產業上的赤字比工業產品超出10倍。而自2006年以來,配合針對韓國節目配額的減少,“反韓流”和“嫌韓流”的輿論也開始興起。
(編輯:SN04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f12dfoc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